一线行走:一把尺子,让我下定决心

时间:2019-05-15

 

第一书记工作即将结束,酸甜苦辣,历历在目。其中,有一件事,最终放弃了,却常在心头。

两年前,我来到费县费城街道寺湾村,这是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贫困村。驻村后不久,上级倡导建设扶贫就业车间,提供部分扶持资金。

当时,我们已经决定建设综合楼,选址就在村中心河道的西岸。河东岸还有地可用,如果在此建车间,和综合楼连片打造,扶贫工作就有了亮点。

建车间,得有资金;车间运转,得有项目。经过初步预算,我们又争取到爱心企业的资助,建车间的资金基本够了。难就难在项目上。历时两三个月,四处考察,就是找不到合适项目和承包人选。如果硬建,会有崭新的车间,但是很可能建成就等于停产,资金闲置浪费。有的朋友提出帮忙运行两年,那么两年后呢?

车间建不建?我备受煎熬。

想来想去,放弃了建车间,把企业资助款投到了收益稳定的光伏项目上。

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一把“尺子”。

怎样才算合格的第一书记?归根到底,群众最有发言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后来,扶贫工作遇到困惑,我常用这把“尺子”衡量取舍。

去年上半年,我们争取了一笔水利资金。干部群众早就盼着在山湾里建蓄水池,能喝上甘甜免费的山泉水。但蓄水池离村子远,建成后密封回填在地下,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建。

建还是不建,是个问题。

没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联合声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