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篇)

时间:2021-03-01

四、精准聚焦“六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新”突破的重要指示,把“六新”突破作为“蹚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姿态,先行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打好“六新”攻坚战、决胜战。

(十二)超前规划布局新基建。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强5G基站、大数据中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中西部算力中心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杆省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动市政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能源领域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布局能源互联网、综合极端条件科学实验装置、超高速低真空磁悬浮电磁推进科学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全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到“十四五”末,新型基础设施技术短板逐步补齐,发展结构均衡合理,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明显增强。

(十三)瞄准前沿突破新技术。把握全球技术前沿态势,体系化布局技术路线图+项目清单,促进新技术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注重从应用端发力,聚焦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立项实施一批研发攻关项目。打造和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率先在重点产业集群形成新技术优势领域。到“十四五”末,一批重点领域的前沿引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十四)抢占先机发展新材料。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实施产业能力提升、延链补链招商、产品应用保障三大工程,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转型发展支柱产业。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主平台建设研发创新核心策源地,培育一批高端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聚焦半导体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砷化镓、碳化硅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前瞻谋划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布局,积极建设国家半导体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高端碳材料,加快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化培育和市场化应用,发展高端碳基合成材料,打造晋东南、晋中、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开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等应用技术开发,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多元化特殊钢等特种金属新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到“十四五”末,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五)聚焦高端打造新装备。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产业生态培育、产业基础再造、智能绿色升级、先进集群打造、制造服务增值、央地先进产业融合六大工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谋划布局未来新装备,加快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向新兴领域、高精尖产业拓展,推进服务机器人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发展高端新装备,重点开发智能煤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及新能源汽车代表性装备,打造新能源装备、通用航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煤化工、重型机械、纺织机械、农机装备等传统特色新装备。到“十四五”末,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煤机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千亿产业基地。

(十六)发挥优势做强新产品。聚焦“国家所需、山西所能”,加快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力争开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探索开发量子通信卫星、数字货币、6G天线等未来新产品。提升改造先进新产品,开发基于深紫外技术的系列产品。加快布局北斗卫星导航、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优势领域系列产品。发展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和定制化生产,做特做优轻工、绿色建材等特色新产品。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到“十四五”末,新产品开发项目实现快速增长,山西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十七)跨界融通培育新业态。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数字山西”。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加快制造向智造升级。加快形成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培育智慧物流新业态,开展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提升物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智慧城市新业态,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应用场景拓展,依托阳泉市、晋城市等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打造一批先行区、示范区。大力发展“互联网+”新模式,培育扶持平台经济,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农业+”等新业态。健全数字规则,依法规范发展平台企业。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全面立体构建,新业态发展加速推进。

五、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竞争优势彰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转换,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有创新性、超前性、先导性、引领性和基础性的产业领域打造集群,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十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培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等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支撑型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潜力型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制造基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主动参与国家海洋战略,推进蓝色经济关键领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到“十四五”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拐点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十九)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挥能源产业转型的支柱作用,为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大推动“智能+”技改,加快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等行业升级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清洁生产。拓展能源及相关产业链条,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实施优势转换战略,以市场化、法治化、公平性、可持续为方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支持政策体系,努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数字信息、金融、咨询、会展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质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体育休闲、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家庭服务等服务业。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区产业基础、要素集聚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园区为载体、城市社区和村镇为基础的多层级物流网络,打造互联网交通、多式联运、网络货运,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施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城市。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六、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育新机开新局的战略思维,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共进,为转型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二十一)深度参与全国全球经济分工。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培育我省消费引领的内需体系、垂直贯通的产业链体系、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建设支撑国内大循环、服务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节点。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拓北,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物流中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在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推动优势企业“抱团出海”。

(二十二)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构筑以产业联盟和“链主”企业为主导,全要素集成、上下游融通的产业生态。充分挖掘省内需求,瞄准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支持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优化食品、医药、轻工、建材等产品供给质量,完善政府采购和公共消费体系,构建门类齐全、竞争力强、地域特色明显的本土供应链。实施进口产品替代工程,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和关键先进技术产业化,储备和研发一批能够替代进口的关键领域高新产品。推进太原市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培育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重点企业。

(二十三)增强消费主引擎作用。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推动步行街提升品质。促进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直播零售、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本土电商品牌,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安全诚信消费环境。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二十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树牢“项目为王”鲜明导向,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建立谋划储备项目、年度建设项目、转型标杆项目、重点工程一体化推进体系,建好用好全省项目管理库,强化项目全口径调度、全流程服务、全要素保障。深化六项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转型标杆项目攻坚行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提升产业投资占比,优化投资结构。聚焦“两新一重”,精准加大补短板惠民生力度。统筹政府投资管理,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发挥好政府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探索基础设施REITs试点,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七、加快推动“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镇化建设,构筑高水平崛起强大引擎

把握我省正处于城镇化规模质量双提升的关键阶段,按照“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新格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强做优做名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转型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二十五)构建太原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提升太原盆地城市群要素聚合力和综合承载力,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高科技农业以及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建设“五大中心”。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重塑竞争优势,提升参与全球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太原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二十六)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与市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大同、长治、临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发展提质扩能,与太原都市区梯次分工、错位发展、协同联动,支撑和带动晋北、晋东南和晋南地区组团式发展。大同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我省东向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的门户,形成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核心枢纽城市。长治市建设全国创新驱动转型的示范城市、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打造向东开放、承接中原城市群的枢纽型城市。临汾市建设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市域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引导,提高人力资源与城市战略、产业布局匹配度。加快县域产业向园区集聚,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大县城

(二十七)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双修”工程。优化功能片区布局,坚持科学谋划、量力而行建设城市新区,注重文脉传承保护,改造提升历史街区。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等设施,打造城市便捷快速生活圈。把准城市文脉,塑造特色风貌,建设“城市客厅”。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升居住品质。实施城市安全环境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牵引,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和谐有序的城市文明风尚。促进产城融合,统筹布局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八、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努力实现创新开放绿色融合富民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十八)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把稳粮保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向纵深发展,坚持科研和生产、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加快创建国家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试验区、有机旱作自主创新示范区,打响有机旱作农产品品牌和技术品牌。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和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引导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仓储物流、检验检疫等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二十九)深入实施三大省级战略。高水平建设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西农谷),推进谷城院一体化、产学研用贯通发展,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提升运城优势农产品出口检疫检验服务平台功能,促进全省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支持朔州、大同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加快大同肉业和果蔬、朔州奶牛和肉羊、吕梁肉牛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聚力打造“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和“东药材西干果”商贸平台,完善出口示范基地、产地交易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让更多山西优质产品走出去。

(三十)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把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的主抓手,出台分产业推进计划,强化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品牌塑造、项目支撑、市场拓展,打造农业转型发展新支柱。依托资源优势,布局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域。加快培育加工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各类加工园区,有效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实施品牌强农行动计划,强化精深加工产品推广,升级山西药茶质量标准品牌,打造第七大茶系,助推特优产品占领中高端市场。

(三十一)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规划布局,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补齐补强农村饮水、人居环境、乡村物流、数字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档升级,提升绿化美化宜居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

(三十二)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县创建。有序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三十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监督,接续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加快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快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统筹开发扶贫和保障性兜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等机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广泛参与帮扶。

九、用好“先行先试”尚方宝剑,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牵引,更加注重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改革,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率先构筑全面转型新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建设走在时代前列的转型综改“新特区”。

(三十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深化国资监管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制改革,推动完成省政府直接授权国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持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专业化重组、“腾笼换鸟”,培育打造一批引领转型的国企旗舰劲旅。把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与实施穿透式管资本结合起来,提高国有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加快推进市县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强化考核机制,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深化管运分离试点改革,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三十五)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将碳基新材料作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大幅提升煤炭作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加快增储上产步伐,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巩固电力外送基地国家定位,加快外送通道建设,提升跨区域配置电力资源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用能结构和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有利于能源节约使用、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能源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能源企业。到“十四五”末,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五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三十六)完善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创新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地方税制改革和地方税收立法工作,完善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山西、服务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把创优金融生态融入地方金融改革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过程。适时推动省属国有金融机构战略重组,健全金融机构治理,做优做强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业态,补齐金融要素市场、基金业和风投创投短板。发挥融资担保、保险增信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提升金融产品供给质量。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建立全覆盖、穿透式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山西考核评价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三十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法治政府、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实施政府权责清单管理,提高行政职权运行的规范化水平。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十、全面推动制度型开放,开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空间

牢固树立对外开放没有边缘只有节点的理念,联结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级,着力融入“大战略”、开辟“大通道”、打造“大平台”、开展“大招商”,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崛起。

(三十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复制推广上海、深圳前海等自贸区及海南自贸港先进经验,推动制度型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创造性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外贸骨干企业,推动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健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体制机制,拓展产业对外开放新领域。深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通关便利化,夯实“走出去”服务保障。

(三十九)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新机遇,加强与日本、韩国合作,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加强各领域合作,探索区域合作新途径。加紧布局建设“岸、港、网”,拓展提升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太原、大同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华远国际陆港集团等发展,提升中欧(中亚)班列运行质量效益,构筑更高能级开放载体。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区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国际化现代服务中心。

(四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全国交通强国试点省建设,打造立体联网、内外联通“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多式联运、有机接驳“一主三副多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格局。开工建设雄安—忻州、集宁—大同—原平、太原—绥德、长治—邯郸—聊城、韩城—河津—侯马等高速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磁浮项目建设。健全公路网络,打通高速公路出省口、断头路和重要连接线,建设“四好农村路”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升民航运输服务能力,推进新建朔州、晋城机场和太原、运城、长治、临汾等机场改扩建,增加国际航线通航城市,开通太原至日本、韩国国际直航,力争开通太原至欧盟直航航线。加快通航机场建设,拓展支线航空发展。推进太原至上海、广州等有条件的城市航班“公交化”运营,实现市域公交一体化。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新基建新技术,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四十一)高起点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申建中国(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抓手,按照“一区四园”规划布局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与自贸区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自由贸易示范主导功能,打造武宿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核。积极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主动连接乌大张、中原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太原创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四十二)不断拓展与港澳台交流合作。把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作为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用好港澳台资源和市场,重点开展金融平台、技术咨询、人才交流、专利授权等方面务实合作,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加强联络沟通机制建设,扩大香港在晋投资成果,推动与澳门和台湾的双向投资。做强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中国五台山佛事用品博览会和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展会品牌,高水平办好“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稳定经贸,增进团结,凝聚共识,合力建设服务转型、互利共赢的晋港澳台合作高地。

(四十三)积极开展民间对外交往。自觉服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协同统筹外事外经外贸外资外智,加强与世界各国民间交往,不断扩大山西“朋友圈”,努力把我省对外工作力量打造成国家对外工作资源。深化重点领域、优势领域务实合作,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等品牌,支持山西文化艺术和媒体“走出去”,在国外举办“山西日”等主题交流活动,着力加强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能源环保、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互利合作,提升民间对外交往服务转型发展水平。建设国际化宜居环境,吸引海外晋商晋才、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来晋留学、旅游、创新创业,培厚投资兴业新热土。讲好“山西故事”,加大宣传宣介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青海省2019年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新修订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5月起施行